地点:中国沈阳
《风行草偃》虚构了一片未来景观,为彝族文化提供了一种梦幻的物质构想,以数字为主的多媒体媒介呈现,将来自中国西南少数族裔的彝族文化重解、编纂、再现。展览将结合彝族文化脉络与空间叙事,旨在通过文化变迁的遐想和空间纵深的变化,引导观众对当下民族原真性的探索和思考。作者以一粒砾石、熏风或是一茎蒹葭的视角,带领观众进行一场酣畅伶俐的思辨旅程,呈现一片来自2078年的彝族世界。
艺术家:林嘉懿、李雨谦
《风行草偃》虚构了一片未来景观,为彝族文化提供了一种梦幻的物质构想,以数字为主的多媒体媒介呈现,将来自中国西南少数族裔的彝族文化重解、编纂、再现。展览将结合彝族文化脉络与空间叙事,旨在通过文化变迁的遐想和空间纵深的变化,引导观众对当下民族原真性的探索和思考。作者以一粒砾石、熏风或是一茎蒹葭的视角,带领观众进行一场酣畅伶俐的思辨旅程,呈现一片来自2078年的彝族世界。
艺术家:林嘉懿、李雨谦
作品描述: 《焰火现象》探讨彝族信仰中的火及其象征意义,特别是火把节这一重要的文化标记。作品运用数字影像和装置,再现了火焰的形态与燃烧的动态,将彝族对火的崇拜和传统仪式中的火把节数字化。 在未来的思辨中,《焰火现象》探讨的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区别于现代人工制品的独特标记方式,并引发观众思考:传统民俗是否可以被视为艺术的一种原型?同时思考数字化时代如何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媒介:新媒体艺术
尺寸:可变
创作年份:2024年
艺术家:林嘉懿、李雨谦
作品描述: 《宇宙的五季》 一个关于北斗七星和季节更替的叙事,灵感来源于彝族的《十月历》
媒介:新媒体艺术
尺寸:可变
创作年份:2024年
艺术家:林嘉懿、李雨谦
作品描述: 《荞花开》是一部数字民俗艺术作品,灵感源自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的故事。结合了其中关于“创世”与“造物”的两个部分,用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彝族文化图景。探讨关于文化、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生成、爆发和殆尽。
媒介:新媒体艺术
尺寸:可变
创作年份:2024年
艺术家:林嘉懿、李雨谦
作品描述: 《白天成烟柱,晚上成巨光》以未来主义视角展现火把节场景。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实验室、森林、火焰和生命体。自然与人造物,野生环境与文化图腾,形成一个和谐且重复的循环画面。
媒介:实验动画
尺寸:可变
创作年份: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