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破·域》是一场跨领域探索的当代实验性展览。它探索的是,在全球科技范式变迁的今天,艺术创意是否能成为促进技术跃迁的动力?在“跨学科”逐渐成为一种定义性的范式,创作者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造物语言?人们是否即将迎接一种变革模式的更新?展览选址于中国沈阳,一座充满活力的智能化转型城市。《破·域》以艺术为语言,对话新质生产力,将“智能”与“美学”并置,把“创新”与“文化”融合。展览不仅是一场感官盛宴,更是一次对人类未来的想象。在这场展览中,我们汇集全球顶尖的跨界创作者:建筑与媒体跨界的工程师,非遗结合数字创新的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设计交织的艺术家,工程技术在舞蹈中应用的实验团队。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在交错的语境中重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激活新的生产力和生产观。《破·域》多维度回应了如何变革及创新。技术变革需要勇气,敢于突破各自边界的勇气;文化创新需要视野,包容多元、贯通国际的视野;实验探索需要沉淀,潜心实践、锻造精粹的沉淀。这是新契机的把握,也是一种新时代的回应。
Spatial Notes, 2023
Gao Jin et al: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研究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硕士 建筑师|研究员|工程师|设计师
Spatial Notes 是一个数字-物理框架,它利用触觉交互将信息嵌入日常物品中,使人能够重温与物理空间相关的存在感、触觉和记忆。另一个人则可以追溯这些过去的互动和想法,或通过相同的物品进行实时远程协作。
我们旨在通过批判性地重新思考用户现有的资源,弥合当前机器人界面趋势与可编程材料之间的差距。该项目挑战了有形交互必须依赖新的电子元件或工程材料的观念。我们的方法展示了触觉互动本身如何成为编码和访问记忆和信息的媒介。
本作品由 Maggie Chao、Jin Gao、Alexander Htet Kyaw、Yifei Li、Melody Yao、Yudian Xu 和 Keyi Zhang 合作完成。
媒介:数字媒体视频
手中思绪——解构无形
Mi Lin:艺术家研究员|纺织与时尚从业者|艺术文化策展人及项目经理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在读
这件作品通过运动追踪技术,拓展了具身认知和材料参与的边界。它邀请观众运用刺绣风格的手势——掌心触碰、抓握、摇曳、捏拽和缝合——与作品互动,体现纺织工艺中固有的手眼意念协调。这些动作动态地塑造了生成性意象,将刺绣的认知和冥想层面视觉展现为一个持续转化的过程。
媒介: 交互式装置(生成数字图像、实时运动跟踪和数字印刷纺织品投影)
Carto, 2024
Zhongbo Yan:卡内基梅隆大学|移动和物联网工程硕士 谷歌 Google|软件工程师|UI/UX 设计师
Carto 无缝融合了地图、笔记和时间线功能,旨在提升您的个人创意记录体验。使用此应用,您可以轻松搜索或点击,在地图上添加有意义的地点标记,并在该特定位置留下笔记。每条笔记都可以添加日期标签,将其转化为您的精彩经历的记录。无论您是想捕捉个人回忆、记录历史事件,还是构思创意故事,Carto 都能为您提供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绘制您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我们动态的地图-笔记-时间线集成系统,探索、记录和重温您的精彩瞬间!
媒介: 手机应用程序,概念视频
Derung Daughter, 2024
跨学科艺术家|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计算机艺术硕士
《独龙族女人》是一件叙事性影像装置,带领观众沉浸在独龙族女性的世界中。独龙族是中国的一个土著民族,以其古老的面部纹身仪式而闻名。这些纹身被视为美丽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反抗——他们认为,纹身可以降低女性的吸引力,从而保护她们免受外来入侵者的侵害。这件作品探讨了女性在可视与抹除、力量与脆弱之间的互动。《独龙族女儿》反思了文化记忆、传承的痛苦以及拒绝行为中蕴含的颠覆性力量,引领观众见证一个既私密又隐晦的故事。
媒介: 数字媒体视频,雕塑(塑料)
Eventually we are all connected, 2022
Shiya Sun: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信息体验设计硕士 剑桥大学|数学学士
这件实验性的动态影像作品融合了引导式冥想,灵感源自艺术家自身的超感官体验。语言作为媒介,这种难以言喻的状态以最小的损耗被复制了。作品邀请观众进入一个超越五感的空间,探索意识的边界和未知的感知层面。参与的AI模型:RunwayML、WOMBO art、Disco Diffusion。
媒介: 单通道视频
Genesis, 2024
Juliia Fedorova:数字艺术总监|沉浸式媒体创作者;Mariia Timoshenko:艺术总监|数字艺术家
Genesis 是一部动画短片,旨在讲述酷儿群体关于爱情和为人父母的独特旅程。短片由俄罗斯艺术家尤莉娅·费多罗娃和玛丽娅·季莫申科创作,探讨了想象世界和集体叙事如何构建出一个相互支持、共同玩耍的环境。每个角色都是在数次叙事工坊中,通过合作和对话收集素材创作而成。参与者们用橡皮泥进行雕塑,并设计故事任务,以反思自己作为酷儿群体的经历。之后,这些角色在数字世界中被赋予生命,赋予它们独特的感知、声音和行动方式,它们可以是非人类的、聪明的、古怪的。
媒介: 三维动画、数字艺术
30 Days of Dreams, 2025
Muhil Venkatesh:电影制作人|创作者|技术专家|多学科设计师
30 Days of Dreams 用人工智能记录了我的梦境 30 天。我挑战自己使用 Leonardo.Ai 记录我的梦境,每天花大约 20-25 分钟将生动的电影般的梦境转化为视觉故事。就像 Netflix 的主页一样,这个项目中的每一块图块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栩栩如生的叙事,而我将它们从潜意识中精心重现。
我创建这个项目是为了证明创意障碍往往是幻觉。从十几岁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写梦境日记,因此一直有很多原始的原创想法。我坚持不懈地结合清晰、描述性的提示,专注于镜头构图、灯光、主题和情感,将我的梦境塑造成视觉概念艺术——仅通过使用 Leonardo.Ai 的免费每日配额。
媒介: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生成
Track Me Here, 2025
Jiawen Zhu (Carmen):伦敦艺术大学交互设计学士 跨学科艺术家|交互设计师|心理地理学创作者
Track Me Here 通过一系列从不同起点出发的 1 公里旅程,重新想象了城市导航体系。探索时间、目的和地点如何影响测量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塑造我们的空间体验。每条路线都被记录下来并转化成系列木盒,提供了一个基于时间的、个人的城市重绘。
媒介: 激光切割,木箱
ECHOES OF THE DISPLACED, 2025
王苏文:数字媒体艺术家|研究员
本研究探索了数字叙事作为一种媒介的变革潜力,以弥合文化遗产与观众之间情感和文化的隔阂。通过运用沉浸式叙事、互动媒体和引发情感共鸣的叙事技巧,本研究旨在重新激活文物的声音——例如被盗文物、流离失所的雕塑和被遗忘的宝藏——将它们从静态的博物馆展品转变为动态的故事讲述者。通过讲述它们的故事,这些文物表达了它们的历史、挣扎以及对起源的渴望,从而在观众之间培养了深刻的同理心和联系。
媒介: 沉浸式实验拍摄
一念 ·Ksana, 2025
You Lee:游戏策划|跨媒介艺术家 | 策展人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严肃游戏与虚拟现实硕士
Ksana,原意指极短的一念时间,是一切生灭变化的最小单位,转瞬即逝,如光影一闪。本作参考神经细胞与泡沫的结构意象,形体于刹那间生长、纠缠、消散,如心念之起灭。作品借由流动生成的视觉语言,回应佛教中“刹那”“无住”“如幻”等思想,试图将抽象的“念”具象为可感知的景观。
作者长期关注佛教思想在当代艺术表达中的转译,此作是她对佛学中“念”意涵的视觉探索。在不断变化的视觉场域中,观者被引导凝视内在意识:一念如何生成与转变?作品非再现现实,而是对意识流动的感性沉思,启发观众反思“念”的本质。
媒介: 数字媒体视频
The Cosmic Pendulum, 2025
Jiayi Lin:空间设计师|数字艺术家 A0 LAB 联合创始人
一位旅人穿梭于茫茫虚空,朝着一座寂静的工业塔楼走去。塔楼中央,一个钟摆不停地摆动,如同一台维持宇宙韵律的机器。它稳定的节拍化作一道闪耀的能量之网,由无形的磁力线塑造,在断断续续的信号中缓缓荡漾。随着塔楼以闪烁的灯光和游移的阴影回应,一场静谧的对话在不同的世界中展开。在严谨的秩序之下,宇宙的能量开始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般低语,在星光与孤独中,探寻着关于存在的深刻疑问。
媒介: 数字媒体视频
游离的瞬间,荒野里的剪影
Ruiqi Peng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媒体传播与发展硕士 中国传媒大学 | 新闻学学士
作品介绍: 《游离的瞬间》参考了德国学者 Walter Benjamin 对“漫游者”的描述:他们在城市中 游离,却比任何人都能触碰情绪的肌理。 这组作品源于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即将面临离开伦敦后的某种情绪反差,我开始留意城市中那些孤立、游离、不被注视的空间,它们和我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呼应。我以低饱和的色调和静态构图,将日常的元素进行拼贴,去呈现“逃离日常”这一主题中的安静与流动。作品使用了水墨画的风格,线条勾勒的变化象征我情绪中的沉寂与流动。 《荒野里的剪影》拍摄于新疆和内蒙古。作品中马与牧人的剪影被无边的雪山、草原和湖泊包围。这些辽阔的景象既是自由的旷野,也是无法挣脱的轨道。画面中刻意设置的一道铁丝网,成为这种矛盾最直接的隐喻——马儿无法脱离牧人的管控,正如牧人无法逃离自己的社会身份与职责。铁丝网不是阻隔,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联结,它让”故乡”的概念超越了单纯的归属,成为一种温柔的束缚。
媒介:摄影
MONICA, 2024
Lockon Jie:创新交互体验设计师 | 机械工程师 | XR设备开发者;Jiarui Wang (Lily Wang):服务设计师 | 用户体验设计师 | 市场营销专家;Lillian Zhu:服务设计师 | 视觉设计师 | 品牌运营专家
"Monica" 耳机和在线舞蹈社区设计,为舞蹈爱好者设计了一款头部动作跟踪耳机,并开发了与之匹配的集成在线舞蹈社区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记录舞蹈过程中的头部运动曲线,生成自己的舞蹈节奏信息,并生成用户专属的艺术表现效果。同时,用户可以在社区中相互交流节奏,并结合空间音频技术,远程分享舞蹈的节奏感。
媒介: 耳机产品,线上社区,概念视频
Conveying Love, 2024
Shika Haku:物理研究员|体验设计师|品牌顾问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信息体验设计硕士 东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硕士学位|综合科学学士
这件动态影像作品始于一项科学发现:胎盘是由远古病毒赋予我们的,并由此重新审视母子、家庭以及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它鼓励我们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概念,例如自我/他人、朋友/敌人。作品的核心是一场受科学知识启发的诗歌朗诵。抽象的视觉和音景唤起情感,吸引观者沉浸其中。这件作品旨在激发人们对“外星”实体之间新的爱情和新关系的期盼,并为研究问题提供体验式的答案。
媒介: 数字媒体视频
跨界行囊-藏家的文明跃迁, 2025
陈乾 :艺术家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YA 青年艺术家赞助人
以艺术行李箱为载体,将收藏家的全球旅程转化为人类文明跃迁的物理实证。箱体本身即是穿越传统艺术边界的"时空胶囊",每个铰链与接缝都暗藏突破维度的可能。 这也是一个微缩的文明档案库:物质层:原子排列艺术画;能量层:等离子态呈现艺术与科技碰撞产生的新的11维超弦结构画;信息层:全球观众的意识交互数据画作。 终极诘问:当这个行李箱在卢浮宫与CERN实验室之间建立量子隧穿,我们终将明白,所谓收藏,不过是文明在寻找更高维度的自己。
媒介:装置艺术
浪曲, 2024
Knox Kuok:涛空媒体工作室创意负责人(中国,澳门) 企业家|数字艺术创作者
利用投影机投影在墙身上,墙身前有纱网作为媒介让墙身与纱网之间出现重影的效果,附近可以有坐垫可以让人坐下慢慢欣赏,或者有高台让人可以依靠站着观看。
媒介: 数字媒体视频